“学动态教学软件GeoGeBra,助教师教学成长”

 “学动态教学软件GeoGeBra,助教师教学成长”

    —桂花园幼儿园信息技术培训活动简报

为更好服务教育教学,开启便捷、高效的工作模式,5月17日中午,重庆市渝中区桂花园幼儿园邀请重庆四十二中学杨宗涛老师为教师举行“动态教学软件GeoGeBra”的入门培训。

“动态教学软件GeoGeBra”在国外获奖无数,30多个国家写入了教科书.在国内也发展迅猛.通过对国内外现状的深入分析,杨老师发现国内外学者对GeoGeBra着眼于软件的使用技巧,但研究GeoGeBra与课堂教育的内容较少。因此杨老师在本次培训中,着重介绍软件在课堂教学的实际运用。在杨老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讲解下,老师们直观形象地了解“GeoGeBra”软件的操作使用方法,感受到“GeoGeBra”软件的功能用途,大家一边认真倾听,一边认真记录操作过程,纷纷表示要立刻将软件运用到数学教育的实践中。杨老师还当场利用软件示范了图片的分解与组合在幼儿数学教育中的运用,老师们纷纷赞叹信息技术的强大,在杨老师的讲解下受益匪浅。

通过本次培训,老师们深刻体会到了信息化时代带给我们的便利和高效。同时也对教学软件GeoGeBra的应用有了进一步了解,相信大家在今后的实践运用中会更娴熟掌握这款软件,让GeoGeBra软件发挥它强大的功效,更好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

撰稿人:唐路林

Geogebra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因为跟学生讲课的许多时刻,涉及到一些图形变化,我觉得单纯的语言讲述特别干瘪,程度好的学生还好,基本讲完了后,用点心感受,都能自行想象出来,但差一点的学生,无论于我而言多么易于理解,但我的讲述于他而言就是“天书”,就是“外星语言”,为了沟通这“两个世界”的语言,我觉得迫切需要一个“翻译中枢”——图形语言

在这之前,一直都是用word自带的作图工具编辑图形,当然,用着用着,就无法忍受这些低级操作了,作一个三角函数图像就神烦,好不容易作好后,又丑陋不堪,尤其是一些对于图形精确度要求较高的图形,比如要说明在(0,π/2)上,sinx<x<tanx,作的图像怎么都有交点,拿这样的图给学生讲解,简直就是边讲边打自己脸

所以,那个冬天,铁了心要改变这种无力感,于是一顿猛如虎地搜索操作后,发现了Geogebra,并且痴迷式地摸索了一整天,发现它真的是理想中的完美数学作图工具,高中及以下阶段用起来绰绰有余。

当然我之前也知道“几何画板”这个东西,还被培训过,但一直觉得不好用,重点是它是收费的!收费的!收费的!而恰恰我穷,恰恰Geogebra没有因为免费而功能很low,相反比起几何画板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把几何画板比作赵敏周芷若,那Geogebra就好比小昭,看似低微婢女,正经职业却是明教总教教主,才能城府、气质美貌均在二女之上,非常强大

下面介绍Geogebra(简称GGB)的一些主要使用范围和方法

1.作图编辑。这是它的主要功能,包含平面作图、和立体作图,我们以几个例子说明,比如作2018春考关于金拱门的那题的图,如下所示,

左边这幅图直接网上搜索即可,重点是画右边的图,首先根据数据求出抛物线方程,数据为AB=3,OC=4.5,假设令A为坐标原点,得到抛物线方程为y=-2x(x-3),

打开Geogebra,在输入框输入函数f(x)=-2x(x-3),按enter键(有的版本无需enter会直接出现图),绘图区就会出现函数图像

不难得到另一部分抛物线为y=-2x(x+3),同样输入框输入g(x)=-2x(x+3),按enter键,就初具雏形了

这个定义区间的过程,在很多函数作图中会用到,双击代数区的函数,即可修改区间,按function[函数,a,b]的格式即可定义区间,按enter键后,函数图像只显示(a,b)上的一段

原图中是有线段AB和OC的,所以画上线段,调整左边抛物线为虚线

选择测量角度,依次点击D、C、A三点(默认逆时针方向),会出现角度符号

调整直角符号的格式,使之符合原图规范

隐藏点、插入字母文本、隐藏网格和坐标轴,然后就得到和原图一样的图,导出图片即可插入word,或者直接微信截图也可

这是最常见的图形作法,这些常规操作即可满足日常作图需求,对于立体图形,高级版本虽然有立体模式,那些立体图形立体感也很强,但与课本的标准规范不一样,所以还是建议用平面作图的方式画立体图形,效果更佳,而平面几何作图,多摸索摸索,很容易上手,就不展开赘述了

2.解题验证,比如定点问题、零点问题、取值区间问题等等,以下题为例

这是复旦附中高二上学期期末的一道题,椭圆方程易得为x²+4y²=4,我们可以用GGB得到或者验证第三问的答案

根据题目意思,构建场景,设置变量P2A的斜率为k,则变量P2B的斜率为1-k,据此输入P2A、P2B的直线方程,与椭圆的交点即A、B两点,连结AB,得到直线l,为显示清晰,已将l设置为红色

设置显示直线l的踪迹,拉动滑杆,直线随之运动,且留下变化轨迹,可观察到定点为(-2,-1),即得到答案

但凡轨迹问题、定点问题,基本手到擒来,当然,仅限于得到答案,过程还是需要去思考的,当然,很多时候,根据答案可以帮助思考,产生思路

更多时候,作为老师,知道方法,但又懒得算,用GGB找答案,是再好不过了,比如下面这题,太常见了,但确实有点运算量,不如直接GGB,可以给老师带来便利

3.动态导出,制作素材,随时发送、随时演示

每个GGB文件都是可以单独保存的,但不是每一个老师或者学生都安装了GGB,比如我想在微信上向某同学展示上面例子拉动滑竿时的变化趋势,但GGB文件不通用,演示起来不方便,所以,导出gif动图就是一个很好的解决途径

按上述路径导出即可,导出的gif可以像图片一样随意发送上传

2中例题导出后的动图形态

当然,给的例子都是很常见的、很普通的,摸索摸索即能掌握。也会有一些比较难呈现的图形,需要我们动脑筋思考,如何去呈现出来,比如,下面两个动图,如果你能用GGB呈现出来,那么于你而言,高中及以下阶段,基本没有不会呈现的数学动图了,(●’◡’●)

这是早年上海的一道经典高考题,图中有方程曲线、平面立体几何、滑杆动图的综合呈现,这个能完美呈现的话,其他高中阶段作图基本小菜一碟。

——转自沈翔公众号

现代中国真方便

这个新年我的愿望是能得到个属于我的手机,感觉有了手机就能实现“买买买”的奇幻梦想!比如我想买最爱吃的酥肉,手机扫一扫便可结账;如果想去文具店里买几只自动铅笔,“嘀”的一声,便能支付,可方便了。移动支付可真神奇呀!我真想早日拥有一个属干我的手机!

2018年6月,京东快递机器人诞生了,它们的外形像个红白相间的车子,车的前面长着颗黑黑的大眼睛,其实就是个摄像头,感觉有点像二郎神的第三只眼,萌萌的可爱极了。靠这只眼睛它们在街头可以自动规避路障车辆行人,识别交通信号灯,自主停靠配送点,一次最多可送30多单邮件,真酷啊!

妈妈跟我说她小时候从老家丰都到重庆要坐晚上的船;后来有了高速公路坐汽车三小时能到;现在有了高铁就更方便了,50分钟就能到了。我和妈妈常常坐高铁回老家看望外公外婆。高铁连通的不仅是距离,更是浓浓的血脉亲情!妈妈说她最大的幸福感就是能常回家看看,我暗暗记在心里,以后我长大了不在妈妈身边时,我一定也要常常回家看望爸爸妈妈!

随着祖国科技的发展,我们的行动更方便了!我真为祖国感到骄傲!

见爷爷的最后时光

(瑞瑞怀念爷爷的文章,九岁,三年级)

凌晨六点左右,我就被妈妈叫醒,还没弄清到底怎么回事,就跟着爸爸妈妈匆匆忙忙地赶到了医院里。

来到病床前,只见昏迷不醒的爷爷躺在病床上,皮肤蜡黄,身上弄着一些搞不懂的东西,嘴里插着一根粗粗的管子,手上夹着一个类似夹子的玩意儿,恐怖极了。爷爷痛吗?我心疼得大哭起来,嘴里一直呼喊着:“爷爷,爷爷!”不一会儿,爷爷终于苏醒了,试图拔掉管子跟我们说话,爸爸妈妈一直拉着他的手阻止他拔管子。

十点多了,爷爷情况稍微稳定一点儿,婆婆让我去吃早饭。我跟爷爷说了声“再见”,爷爷当时都没力气了,但还是尽力朝我挥了挥手,我眼泪“刷”的一下就涌出来了。

匆匆忙忙吃了个面包,我着急赶回病房。我开始给爷爷捏腿,也同时安慰他,静静地陪着他。中午的时候我和家人陪爷爷坐上了回老家的救护车,可爷爷没能撑得住,在救护车上就去了。我号淘大哭起来,爷爷以前最爱我,两三岁了都还把我抱着,有什么好吃的都给我留着,可如今他已经去了,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爱了,我永运的失去爷爷了。

爷爷去了。希望那里没有病痛的折磨,希望爷爷在天堂里一切安好,我将永远记住您的好,永远怀念您。

您是世界上最好的爷爷!

记录vps安装过程中的错误解决办法

一键BBRPLUS脚本(CentOS):wget "https://github.com/cx9208/bbrplus/raw/master/ok_bbrplus_centos.sh" && chmod +x ok_bbrplus_centos.sh && ./ok_bbrplus_centos.sh
安装后,执行uname -r,显示4.14.89则切换内核成功
执行lsmod | grep bbr,显示有bbrplus则开启成功

一,rpmdb open failed

首先清除掉缓存,之后再重建就可以了:rm -f /var/lib/rpm/__db*
rpm --rebuilddb   //第二步的重建可以不做,估计yum会自动生成
之后再执行 yum update

二,Another app is currently holding the yum lock

yum在锁定状态中,已经有一个yum进程在运行了,(可以先重启试试),使用kill干掉它:
# kill -s 9 25960   (对应你的pid值)
如果kill对付不了它,那怎么办呢?可以通过强制关掉yum进程:#rm -f /var/run/yum.pid

Oneindex教程和设置

程序下载:https://github.com/donwa/oneindex/archive/master.zip

绑定域名,上传程序到网站目录,解压,直接打开绑定的域名就可以安装了,一般不用设置权限,会有提示。

点击下一步后出现如下界面,借用原程序作者的 gif 图展示:

至此程序基本安装完毕,此时访问自己的域名,就可以看到 OneDrive 目录下的所有文件。进去之后先修改密码,然后重建所有缓存。

伪静态下载(我在宝塔面板设置)https://github.com/donwa/oneindex/blob/master/.htaccess

代码如下:

RewriteEngine On

RewriteCond %{HTTPS} !=on

RewriteRule ^(.*) https://%{SERVER_NAME}/$1 [R,L]

RewriteCond %{REQUEST_FILENAME} !-f

RewriteCond %{REQUEST_FILENAME} !-d

RewriteRule ^(.*) index.php?/$1 [L]

第2,3句是强制https的,如果不开启可以不用添加。

再次重建所有缓存就可以了。

如果要更改title,只需要找到controller目录下的IndexController.php里面的title就可以了。

具体如下图所示:

至于如何设置crontab定时刷新缓存,可以参考:

找到后台显示的命令,复制下来。然后进入cPanel面板,在高级里面找到Cron作业

选一个时间,把命令复制过来,注意要把前面的*/10 * * * * 删掉哦,点击添加新Cron作业就可以了。

文件夹加密的用法如下:

在onedrive里面的文件夹下面放入.password的文件,.password里面写入密码就可以了。

如果使用的不是个人版Onedrive,所以我们可以修改文件管理的链接。

具体更改如下图所示:把https://onedrive.live.com/改成自己企业的登录地址,比如说是https://XXX-my.sharepoint.com

文件在view/admin下的layout.php

至此大功告成。

丹麦曲奇的故事

下午看见儿子拿起铁罐的丹麦曲奇往地上摔,忍不住批评了他两句。一岁的小朋友肯定接受不了说服教育,但我声色俱厉的态度他应该能感受得到,希望他能收手吧。

不对,过一会又看到他往地上摔,走过去的我心想着这次一定要更“凶狠”点——咦,好像他还在摔开的盒子里捡东西送嘴巴?

嗯,哦,哎……小东西想吃饼干打不开铁盒子,直接拿盒子往地上摔开盖子呢!

章建跃数学教育随想录(前言)

2008 年,中国教育学会主办的《中小学数学》(高中版)创刊。作为主编,在每一期杂志定稿后,我都会写一篇“编后漫笔”,这一习惯坚持至今。这些“千字文”都是针对数学教育教学中某一问题的一事一议,紧密结合教学实际,短小精悍,言简意赅,直言不讳,针砭时弊,答疑解惑,切实有用,每每能引发广大一线教师和注重课堂教学实践的数学教育研究者的共鸣,深受读者喜爱,许多读者希望将这些文章结集出版以便查阅。

同时,也有许多中学数学老师希望我把已发表的文章汇集成书正式出版,还有出版界的同行约稿,希望出版我的数学教育论文集。在朋友们的督促、鼓励和帮助下,经过近一年的努力,终于完成论文整理并编辑成书。

本书中的文章是从我公开发表的论文中选出来的,选择时考虑了如下几个方面:

(1) 有用,主要是对数学老师的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有实质性帮助,同时对数学教育理论研究有参考价值;

(2) 独到,有独立观点,重点选择那些经过时间考研的、站得住脚的、能较好反映数学育人规律的文章;

(3) 客观,真实反映自己学习、研究和实践数学教育的心路历程,明确表达自己对数学教育改革中各种问题的看法。

以上考虑,主要是希望不要浪费读者的时间和金钱,不要辜负广大数学教师的厚爱。

我把选出的文章分成五个部分:

一 、 数学课程教材

世纪之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风起云涌,我也于 2000 年 8 月从北京师范大学调入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课程、教材的理论与实践自然而然地成为我的“主业”。十几年来,我主持了人教版中学数学教材的研究与编写工作,责任重大,如履薄冰。职责所在,我对数学课程的理论探索,以及中学数学教材的研究、编写与实践检验等不敢懈怠,本部分内容就是这一时期我在数学课程教材方面的主要研究心得,既有宏观的理论探讨,也有具体而微的实践求证。例如,2000 年发表在《课程教材教法》上的“数学课程标准制定中若干问题的思考”,针对当时否定我国数学教育注重双基和数学能力的传统、追捧“建构主义”“大众数学”、照搬美国课标的做法,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这篇文章很不合时宜,但十几年的课改实践却证明这些观点是站得住的;又如,2007 年发表在《数学通报》上的“为什么用单位圆上点的坐标定义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是对教材中一个具体概念的处理方式的研究,这是针对当时许多老师不理解“人教 A 版”高中数学教材对“任意角三角函数定义”的处理方式而撰写的,这篇文章对广大教师研究教材起了一定的引领作用。

二 、 数学教育心理

这部分文章主要来自于我的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

硕士论文用当代教育心理学的视角,以数学课堂教学为载体,研究了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核心理论“启发式教学”。显然,启发式教学思想是教育领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至今仍具先进性的教学理论。论文探讨了两个问题:一是从数学学习材料、数学教学目的、数学教学过程及数学学习规律等方面探讨启发式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二是结合“有意义学习理论”“发现式教学”等,讨论了实施启发式教学要关注的几个关键问题,即如何提供学习材料,如何分析学生的认知基础,如何激发学生非认知因素的积极性,如何进行学习策略的指导。非常幸运,北师大数学系的钟善基、丁尔陞、曹才翰、孙瑞清等四位先生都是我的导师。客观地说,在我国数学教育领域,这是一支超豪华导师团队,其整体学术水平无与伦比。在导师们的悉心指导下,再加上我的十年中学数学教师经历,使这篇论文的理论与实践基础都很扎实,得到圈内人的好评。

博士论文研究的是“中学生数学学科自我监控能力的结构、发展和影响因素”问题,这是一项规范的数学能力发展研究,按恩师林崇德先生的评价,这是“严格按照发展心理学专业研究的要求,发挥自己在数学教育上的专业优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切入点,对数学能力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而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是发展心理学与数学教育学的交叉研究成果,在数学教育的研究方法上具有开创性。既有理论的深刻性,也有数学教学实践的指导性。”我的博士论文纳入张奠宙、李士锜两位先生主编的《数学教育研究前沿》丛书出版后,在选题和研究方法上都对我国数学教育研究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

三 、 数学课堂教学

这里的16篇文章,时间跨度20年,基本反映了我聚焦数学课堂教学开展数学教育研究的足迹。

因为当过十年中学数学教师,所以我对数学课堂教学研究情有独钟。硕士毕业留北师大工作,使我有更多机会接触到国内外先进的数学教育理论文献,对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自然走向理论思考。我的主要兴趣是数学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1994年在《数学通报》第6期发表“关于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的几个问题”一文,从实践层面讨论了问题情境设置的途径和方法。此后,一直坚持不懈,直到2006年在《数学通报》第7期发表“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研究”,可以看成是在这个课题上的一个阶段总结。

2006年10月,人教社中数室组织了“中学数学核心概念、思想方法的结构体系及其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课题研究,我是课题主持人。这项研究持续了四年,并发展成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小学数学课程核心内容及其教学的研究”,直到2015年12月底结题。这两项课题使我对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入,所取得的成果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形成了一系列有较大影响力的案例。其中,最主要的是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主体活动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为理论基础,以“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为核心思想,围绕中学数学核心概念以及由内容所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构建教学设计框架,包含“内容和内容解析”“目标和目标解析”“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教学支持条件分析”“教学过程设计”“目标检测设计”等六个项目。这一框架经过大量的实践检验,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概括”,体现了课题组的集体智慧,也是我对数学教学的理性思考。本书收入的“注重学生思维参与和感悟的函数概念教学”等,就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的代表性成果,涉及函数、几何、统计、向量等,基本涵盖了高中数学的主干内容。另外,根据我国专家型教师的成长经验,为了引导广大教师在实践的基础上加强教学反思,针对教师“不知道如何进行教学反思”的现状,课题组通过专题研究,形成了“数学教学反思的内容与方法(指导意见)”。这一“指导意见”已成为广大一线教师、许多数学教育专业研究生的必读书目。

近几年,我的注意力转向整体观指导下的“单元教学设计”,强调回归数学教育的本来面目,着眼于学生的长期利益,发挥数学的内在力量,挖掘数学内容所蕴含的育人资源,以提高数学素养、发展思维能力、培育理性精神为核心,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思考,成为善于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人才。我认为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必然要求。这些思考与实践在“让学生在几何学习中学会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构建逻辑连贯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学会思考”等文章中得到了体现。

四 、 数学课改综论

这部分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关于数学课改的理论思考,二是为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各届“全国中学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所作的总结报告。

总体而言,我对数学课改的理论思考并不是纯思辨性的,所撰写的文章都有扎实的实践基础,大多数是经过数年的教学实际调研,反复提炼、不断总结而成的,而且注重以案例说话,因此这些文章发表后都引起较大反响。例如,发表在《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0 年第 3,4,5 期上的“中学数学课改的十个论题”,原始稿件是 2008 年 12 月在“人教 A 版”高中数学教材年度教学经验交流会上的大会报告,这是在课标教材实施 4 年中进行大量调研基础上形成的。这篇文章澄清了课改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发表后被大量引用,有力地引导了广大中学数学教师的教科研和教学实践。“数学教育之取势明道优术”、“数学学习与智慧发展”等文章都是这样形成的。又如,一段时间以来,理论研究者对课程目标与课堂教学目标之间关系的片面解读引起了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的混乱,导致一线教师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无所适从,流行的“三个维度”分列的课堂教学目标,貌似全面且“高大上”,但课堂教学中却无法落实,我针对这一问题撰写了“数学教学目标再思考”等文章。再如,“发挥数学的内在力量为学生谋取长期利益”是针对课改中出现的“去数学化”、教师不注重挖掘数学知识蕴含的育人资源等现象而撰写的。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是我国中学数学教师的最高层次学术团体,各省中学数学教研部门都是它的会员单位,“全国中学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以“推动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研究与改革,提高中学青年数学教师的师德水平、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鼓励中学青年数学教师树立先进的数学教育思想,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促进教学过程科学化,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造就一批数学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为目标,是学会的标志性品牌活动。参与评比的优秀课是经过层层选拔、由专家教师团队精心打造而成的,因此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我国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和研究的最高水平。从 2000 年首届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评比活动开始,我作为评委参与了每一届活动,并从 2008 年开始全面主持这项活动,每次活动都由我作大会总结暨学术报告。这些报告结合课改发展的新要求,基于评委会对参赛优秀课的分析与评价,比较准确地把握了我国当前数学课堂教学的特点和问题,切实地起到了引领全国中学数学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作用。本书精选了其中一部分。

这部分以 2015 年在《课程教材教法》第 5 期上发表的“全面深化数学课改的几个关键”收尾,作为与本书开篇的呼应,其中提出的七方面问题: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明确数学育人的根本目标,优化数学课程、教材和教学结构,全面发挥数学的育人功能,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数学教学设计的精细化,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融合的实践与理论,都是数学教育中需要持续研究的关键问题。

五 、编后漫笔集粹

这部分是我为《中小学数学》(高中版)写的“编后漫笔”。这些短文本来也可以按课程、教材、心理、教法等进行分类,但考虑到这组文章具有“随笔”性质,大都是在审阅稿件时受到启发,作为“有感而发”的即时作品,以“流水账”的方式呈现也是有道理的,所以就采取“偷懒”的做法,把 2008——2015 年的所有“编后漫笔”逐篇按时序罗列。

下面再说点题外话,主要说说对数学教育这门学科的粗浅认识。我觉得,数学教育的学科定位一定要强调它的跨学科特征,这一点从国际数学教育大会所列的研究课题中可见一斑;同时要强调它的实践品格,某种意义上,数学教育是一门“应用学科”。这样,对于一个数学教育研究者的要求也就具有“综合性”,既有认知结构的综合性要求,也有课堂教学实践的要求。

数学教育应强调它的数学学科背景,数学教育研究者的数学水平必须过硬,这就像“教好数学的前提是自己先学好数学”的道理一样,否则就不能建立起对数学内容所蕴含的育人力量的敏感性。从一般教育、心理理论泛泛而谈的“数学教育理论”没有多大价值。

如果我们聚焦于数学教育研究的主阵地——数学课堂,那么“数学课程内容的教学表达能力”则是一个关键问题,具体而言就是要具备挖掘数学内容所蕴含的育人资源,为学生设计合情合理的数学学习进程,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等方面的能力;要在使学生学会抽象数学对象,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构建研究的路径,找到研究方法,获得正确的结论以及在已有基础上发展新知等方面“有招”。

我觉得,归根结蒂,数学教育研究要解决两方面问题,一是数学的学科思想问题,二是学生的思维规律、认知特点问题,而这两方面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实实在在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作支撑。反思自己的数学教育研究,可以肯定地说,所取得的成绩主要得益于“数学本科+数学教育硕士+教育心理学博士”的学习历程以及十年中学数学教师的经历。

源于对数学教育科学的敬畏之心,感觉自己对她的了解非常有限,谨以《章建跃数学教育随想录》为名,作为我为数学教育研究与实践所尽的绵薄之力。